吕布为何敢杀董卓,只因五大中郎将不在长安,李傕郭汜为何能崛起

吕布为何敢杀董卓,只因五大中郎将不在长安,李傕郭汜为何能崛起

军令如山:董卓的军队布局之谜

建安元年冬天,董卓从郿坞赶到长安城,准备上朝。这位手握20万大军的权臣,身边却只带了寥寥数十名侍卫。他走进长安城的这一刻,恐怕做梦也没想到,自己的性命就会断送在这里。

究竟是什么让董卓如此自负?要破解这个谜题,我们得先看看他的军队布局。

董卓把军队分成三路:牛辅屯兵安邑,把守今天山西运城方向;董越驻扎华阴,控制潼关要道;段煨率军驻守渑池,盯防洛阳方向。三支人马像三把尖刀,插在通往关中的要道上。

这种布局看上去天衣无缝。当年曹操、孙坚领兵来攻,就在这三道防线上碰得头破血流。徐荣更是连败曹操、孙坚,打得关东联军闻风丧胆。

但聪明反被聪明误。董卓把精锐部队全部外放,导致大本营长安兵力空虚。他的私人府邸郿坞倒是储存了大量粮草,驻扎着以董旻、董璜为首的宗族军队。可郿坞离长安有250里,就算出了事,救兵也来不及。

董卓对自己的这套军事部署很得意。他每次从郿坞到长安上朝,都是轻装简从。在他看来,有五大中郎将的虎狼之师在外,谁敢动他?

让董卓始料不及的是,最大的威胁不在外面,而在他身边。他收养的义子吕布,正悄悄磨刀霍霍。

说到吕布,他率领的是一支并州精锐,本是丁原的部下。董卓当年用连环计,先是收买了吕布,又让吕布杀了丁原。这支并州军就归了董卓。

董卓把吕布任命为中郎将,让他担任自己的贴身护卫队长。在董卓眼里,吕布就是自己的看门狗,根本构不成威胁。

可董卓忘了一件事:吕布手下的并州兵,可都是丁原的老部下。他们对董卓哪有什么忠心可言?

某种程度上说,董卓是个军事天才。他懂得如何打仗,懂得如何布防,却不懂得人心。他以为军令如山,可以号令天下,却不知人心难测,祸起萧墙。

王允看穿了董卓军事部署的致命弱点。他对吕布说:"当今之计,唯有图董卓,大事可成。"吕布听了,眼睛一亮。

果然,董卓的那套精妙军事部署,在内部背叛面前不堪一击。他死的时候,五大中郎将还在关外日理万机,根本来不及救援。

临死前,董卓大喊:"阿布!我对你不薄啊!"这声呼喊,道尽了一个枭雄的悲哀。他算尽天下,却算不到最信任的人会背叛自己。

这个看似完美的军事部署,最终成了董卓的催命符。当年东汉名将皇甫嵩曾说:"用兵之道,在乎制人,不在于众寡。"董卓的败亡,印证了这句话。

他的军事布局,在对外防御上无懈可击,却给了内部反叛可乘之机。这个教训,值得后人深思。

权力的诱惑:五大中郎将的复杂关系

在董卓的军事集团里,有五个举足轻重的人物,他们就是五大中郎将:牛辅、董越、段煨、胡轸、徐荣。这五个人的命运轨迹,简直就是一部权力游戏的缩影。

牛辅是董卓的女婿,在五大中郎将中地位最高。董卓把自己最精锐的部队交给他,让他驻守安邑。可这位女婿除了一个好岳父,真是一无是处。

牛辅

建安元年三月,董卓被杀的消息传到安邑。牛辅干的第一件事不是调兵遣将,而是找来一个术士算命。这事说出来简直让人啼笑皆非。

董越闻讯赶来商议对策,谁知那术士跟董越有过节。术士对牛辅说,卦象显示"外部谋夺内部"。牛辅二话不说,当场把董越杀了。董越死得真是冤枉,连自己为什么会死都不知道。

牛辅后来越发疑神疑鬼。他的军营里有士兵逃走,他就以为所有人都要反他。最后带着几个亲信和财宝逃命,结果被自己信任的亲信胡赤儿杀了。胡赤儿砍下他的脑袋,送到长安邀功。

徐荣是五大中郎将中最能打的。当年他两次打败曹操、孙坚,威名赫赫。董卓被杀后,他选择投靠朝廷。可惜他为人太过耿直,不懂权术。后来在与李傕、郭汜的战斗中战死沙场。死得倒是轰轰烈烈,对得起一个武将的称号。

徐荣

胡轸的做法最让人不齿。他先是跟徐荣一样投靠朝廷,等到李傕、郭汜来势汹汹时,又倒戈相向。他投靠了自己以前的下属李傕,还被封为司隶校尉。可他没得意多久,就因为害死功曹游殷,自己也染病而亡。

五大中郎将中,最精明的要数段煨。董卓被杀时,他正在渑池。他既没有像牛辅那样草木皆兵,也没有像徐荣那样刚直莽撞,而是悄悄移驻到华阴,在当地站稳脚跟。

段煨这个人,看破不说破。后来献帝东归,他还给汉献帝提供粮草。杨定、杨奉、董承这些人想杀他,可都奈何不了他。最后曹操崛起,他又识时务地投靠曹操。到建安十四年,他寿终正寝,算得上是个完美的结局。

这五个人,可以说是东汉末年权力场上的一个缩影。董卓死后,原本铁板一块的军事集团土崩瓦解。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命运做选择:有人过于刚直,有人过于多疑,有人见风使舵,有人明哲保身。

他们的际遇告诉我们,在乱世之中,光有武力是不够的。牛辅有最强的军队,却被自己的疑心害死;徐荣有盖世武功,却死于权力斗争;而段煨这种审时度势的人,反而能善始善终。

史书上说:"良将不怯死以苟免,不殉利以自污,不违命以求生。"可在那个时代,又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?五大中郎将的故事,道出了一个真理:在权力的漩涡中,站队比站队更重要的,是如何保全自己。

致命时刻:王允与吕布的完美配合

建安元年二月,一场白色的细雪飘落在长安城。王允站在城楼上,远远望见董卓的车队从郿坞方向缓缓而来。他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。

这位董太师又像往常一样,只带了几十个侍卫。王允等这一天已经等得太久了。

在此之前,王允已经在自己府上多次宴请吕布。酒过三巡,他总会旁敲侧击地说:"你现在是董太师的义子,出生入死,不也还是个家奴吗?"

吕布每次都沉默不语。王允却看透了这位勇将的软肋——他渴望被尊重。

一次酒宴上,王允拿出自己的家传玉玺,双手奉给吕布:"我有一女,名唤貂蝉,愿与将军结为秦晋之好。"

吕布攥着玉玺的手微微发抖。他何尝不知道王允在利用他?可那一刻,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尊重。

董卓从不把吕布当回事。在他眼里,吕布不过是个能打的武夫。每次朝会,董卓都让吕布站在殿外,像个看门的家奴。

王允给吕布画了一张大饼:"太师一除,你就是大汉的柱石重臣。"这句话正中吕布的心事。

董卓把军权分散给五大中郎将,却从没想过给吕布独立的兵权。吕布手下的并州兵,看似是他的亲兵,实际上董卓一直牢牢掌控。

王允的计谋就是抓住了董卓防备的死角。董卓防着外面的关东联军,防着手下将领拥兵自重,唯独没防着自己的"义子"。

二月二十五日,董卓照例从郿坞来长安上朝。这个东汉末年最强大的军阀,走进那扇朱红色的宫门时,浑然不觉这是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程。

李肃,王允的心腹,早就埋伏在金墉城。他带着几十个刀斧手,只等吕布的信号。董卓刚走进金墉城,吕布就从后面叫住他:"太师且住!"

董卓回头,看见的是吕布手中寒光闪闪的画戟。他这才明白过来,但为时已晚。董卓指着吕布怒吼:"逆子!我待你不薄啊!"

吕布冷冷地说:"此乃国家大事,非关父子情义。"画戟一挥,董卓应声倒地。李肃的刀斧手蜂拥而上,乱刀砍死了这个叱咤风云的枭雄。

王允的计谋得逞了。他利用董卓的军事部署漏洞,在最关键的地方——长安城内,策反了董卓最信任的人。

这个计谋之所以能成功,是因为王允看透了三点:第一,董卓每次上朝带的侍卫极少;第二,吕布对董卓早有怨气;第三,五大中郎将远在关外,就算得知消息也来不及救援。

但王允没想到的是,董卓一死,局势并没有朝他预想的方向发展。他以为可以控制吕布,却不知吕布这样的人物,从来都不是谁能掌控的。

在权力的游戏中,背叛董卓只是第一步。接下来的局势发展,远超王允的想象。他或许没想到,自己和董卓会有着同样的结局——死在自己最信任的人手里。

这就是历史的讽刺。一个权谋家最终毁在权谋上,一个枭雄死于最信任的人之手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在尔虞我诈的乱世,信任往往是最危险的东西。

乱世崛起:李傕郭汜的逆袭之路

没人能想到,董卓手下两个默默无闻的校尉,最终会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物。李傕郭汜的崛起,堪称三国乱世最不可思议的逆袭。

董卓在世时,李傕郭汜不过是牛辅手下的小校尉。他们连见董卓的资格都没有,每天就是跟着牛辅在安邑打打顺风仗,欺负欺负附近的百姓。

得知董卓被杀的消息时,这两个人吓得魂不附体。他们商量着带着家小逃命,离开这是非之地。在他们看来,董卓这么大的靠山都倒了,自己这些小人物还能翻出什么浪花?

就在这时,一个叫贾诩的幕僚找到他们。贾诩说了一句让他们终生难忘的话:"现在逃跑,一个亭长都能把你们抓住。不如集结残部,杀回长安。输了再跑也不迟。"

这句话点醒了李傕郭汜。他们这才发现,自己手里还握着一支生力军。董卓被杀后,他的旧部军心涣散,正需要一个新的主心骨。

李傕郭汜立刻行动起来。他们打出"为董卓报仇"的旗号,号召凉州军团结起来。没想到,这一呼百应,竟然聚集了十几万人马。

王允此时正在长安城内沾沾自喜。他觉得除掉了董卓,自己就能大权在握。殊不知,他的这种自满,正在给李傕郭汜创造机会。

董卓旧部对朝廷的态度本来还在观望。王允偏偏这时候犯了个致命错误:他反复无常,一会说要赦免凉州军,一会又说要剿灭凉州人。这种态度,把凉州军彻底推向了李傕郭汜一边。

贾诩看准时机,放出一个谣言:朝廷要把所有凉州人赶尽杀绝。这个谣言像一把火,彻底点燃了凉州军的怒火。

李傕郭汜率军向长安进发。一路上,董卓的旧部纷纷投靠。等他们兵临长安城下时,已经成了一支不可阻挡的铁军。

城内的吕布手下都是并州人,战斗力确实不弱。但没有城池的掩护,硬拼数量,他们根本不是凉州军的对手。更要命的是,城内的蜀后私下里打开了城门,放凉州军入城。

长安城破的那天,李傕郭汜意气风发地骑马入城。谁能想到,就在几个月前,他们还是两个想着逃命的小校尉。

他们学着董卓的样子,开始挟持汉献帝。但比董卓更过分的是,他们甚至不让献帝好好吃饭,逼得献帝经常以泪洗面。

李傕郭汜的崛起告诉我们,在乱世中,机会往往就在危机中。如果当初他们真的选择逃命,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。

但权力这东西就像毒药,让人上瘾。李傕郭汜得势后,很快就开始互相猜忌。他们从亲密战友变成仇敌,整天在长安城里互相攻杀,最后双双落得个悲惨下场。

贾诩看透了这一切。在李傕郭汜相互残杀时,他早已悄悄离开,投奔了张绣。多年后,当曹操问他为什么不留在李傕郭汜身边时,贾诩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:"我只是给他们指了条明路,可没说要和他们一起疯。"

这话道出了一个真理:在乱世中,有勇无谋是玩不转的,有谋无德更是走不远。李傕郭汜的崛起,与其说是他们的本事,不如说是时势造就了他们。可惜他们只学会了董卓的凶残,却学不来董卓的霸气。

局外人贾诩:一个谋士的人生抉择

在东汉末年的权力漩涡中,贾诩就像一个冷眼旁观的智者。他亲眼目睹了董卓的覆灭,参与了李傕郭汜的崛起,却始终游离在权力核心之外。

贾诩出身并不显赫,他是凉州张掖人,年轻时就以心思缜密闻名乡里。当地人都说:"贾文和虽然年轻,但说话做事都透着一股子老成。"

董卓掌权时,贾诩只是牛辅手下一个默默无闻的参谋。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军队文书,连见董卓的机会都很少。可就是这样一个小角色,却在关键时刻改变了历史走向。

董卓被杀的消息传来时,贾诩正在整理军需账本。他放下账本,仔细思考了一下局势。朝廷有吕布的并州铁骑,还有胡轸、徐荣两位投诚的大将,表面上占尽优势。

但贾诩看到了所有人都忽视的一点:凉州军虽然群龙无首,但二十万精兵还在。这些人都是董卓从西凉带来的悍卒,战斗力远超并州兵。

于是他找到惶恐不安的李傕郭汜,说了那句改变历史的话:"现在逃跑,一个亭长都能把你们抓住。不如集结残部,杀回长安。"

有人问贾诩:你为什么不投靠朝廷?以你的才能,王允一定会重用你。贾诩笑而不答。他看得很清楚,王允这种人,只会重用听话的人,不会重用有才的人。

更重要的是,贾诩深知凉州人的脾气。这些人骨子里就带着桀骜不驯的性格,绝不会甘心俯首称臣。与其劝降,不如引导他们起兵。

他放出"朝廷要杀光凉州人"的谣言,就是要激起凉州军的血性。果然,这个谣言像星星之火,很快燃遍了整个凉州军。

李傕郭汜入主长安后,力邀贾诩出任要职。但贾诩只当了几个月的从事,就借故告退。他看出李傕郭汜不是明主,两人之间的矛盾迟早会爆发。

历史证明贾诩的眼光很准。李傕郭汜后来果然反目,在长安城里打得天翻地覆。贾诩这时已经远走高飞,投靠了张济的侄子张绣。

多年后,曹操问贾诩:"你为什么不留在李傕郭汜身边?"贾诩说:"狂风暴雨中的大树,枝叶摇晃还好,要是树干也跟着摇,那就要倒了。"

这句话道出了贾诩的处世哲学:乱世之中,不能太靠近权力中心。能掌控局势最好,掌控不了,就要懂得全身而退。

说到底,贾诩是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。他不在乎什么忠义节操,只看利弊得失。在他眼里,李傕郭汜不过是他利用的一颗棋子。等棋子失去价值,他就毫不犹豫地弃子离场。

这种处世态度让贾诩活到了七十多岁,创下了东汉末年谋士的最高寿命记录。他经历了董卓、李傕郭汜、张绣、曹操四个主公,最后还善终。

相比之下,其他谋士要么死于权力斗争,要么死于主公猜忌。贾诩却能全身而退,活到寿终正寝,不能不说是个奇迹。

这个局外人的人生抉择,或许给我们一个启示:在风暴中,有时候置身事外反而是最安全的选择。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争当那棵最高的树,有时候做一棵能弯能直的小草,反而能活得更久。

结语

权力的顶峰往往是覆灭的开始。当一个人以为自己算尽天下时,恰恰是最容易疏忽防范的时候。

如果你是董卓,会如何布局军队来确保自己的安全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参考文献:

《三国志》 作者:陈寿

《后汉书》 作者:范晔

《资治通鉴》 作者:司马光

《董卓传》(《三国志》卷六) 作者:陈寿

《王允传》(《后汉书》卷六十六) 作者:范晔

《吕布传》(《三国志》卷七) 作者:陈寿

《贾诩传》(《三国志》卷十) 作者:陈寿

相关风暴

2018年日历表,2018年农历表(阴历阳历节日对照表)
AI 卡通生成器(免费且无需登录)
bt365博彩手机版

AI 卡通生成器(免费且无需登录)

🌧️ 07-10 👁️ 626
梦幻西游高级藏宝图各地图出书情况 高级宝图兽决出处大全
这7家企业,芜湖领军!
mobile365官方网站立即加入

这7家企业,芜湖领军!

🌧️ 08-17 👁️ 9043